好家风事迹材料

2024-05-19 21:35

1. 好家风事迹材料

 好家风事迹材料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事迹吧,从先进对象的形成和内涵上来分,事迹可分为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先进事迹的材料和在一时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先进事迹的材料。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好家风事迹材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好家风事迹材料1    手握公权,只一心为民,从不私用,从不让家人沾权力的光,不用公权为家人换取任何好处,这对领导干部来说是极为难得、尤为可贵的。然而,焦裕禄、谷文昌等共产党人却做到了,而且坚持了一辈子。
    焦裕禄对子女要求极为严格,从不给子女“特殊关照”。三女儿焦守云在回忆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当年大姐毕业以后要工作,母亲就问父亲怎么安排,父亲说,一个选择是在机关打扫厕所,一个选择是去咸菜厂当工人。”母亲听了很高兴,觉得当工人很不错。没想到焦裕禄竟要求女儿不但要在咸菜厂干活,还要挑着担子在大街上卖咸菜。“当年大姐是一个大姑娘,脸皮薄,父亲又是县委书记,怎么也想不通。”僵持了很久,焦裕禄说,那我和你一起卖咸菜。“这样才做通了大姐的思想工作。”
    在焦裕禄的影响下,妻子徐俊雅也对子女严加管教。兰考刚兴装电话的时候,在乡里工作的儿子跃进兴冲冲地也打算在家安一个,没想到徐俊雅坚决不同意:“你装个电话,是不是打算在家遥控办公呢?一乡之长你不走村串户,怎么了解群众的想法和困难?”最小的儿子保钢参加工作的时候,徐俊雅坚决让儿子到汽车修理厂当临时工……桩桩件件,折射出焦家的清正家风。
    “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是谷文昌对子女的一贯要求,他的5个子女在工作、生活上没有得到过任何“特殊照顾”,哪怕是政策允许的事,谷文昌也不替子女“争取”。
    1976年,谷文昌的小儿子谷豫东高中毕业,最大的愿望是到工厂当一名工人。当时谷文昌夫妇已经是花甲之年,按照政策可以留一个子女在身边工作。谷豫东向时任地区革委会副主任的谷文昌提出留在父母身边,谷文昌沉默许久,还是劝他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谷文昌说:“我是领导干部,不能向组织开口给自己孩子安排工作,不然以后工作怎么做呢?”
    而谷文昌的女儿谷哲慧从一名临时工到转正则花了15年的时间。1963年,谷哲慧高中毕业进了县财政科当临时工。她人很老实,穿着打补丁的裤子,能吃苦,下乡就睡地铺,旁人根本看不出这是县委书记的女儿。隔年,谷文昌调任福建林业厅副厅长,有关部门提出要将谷哲慧转为正式工,随谷文昌一起去省城。谷文昌坚决不同意,他说:“组织上调的是我,不是我女儿。”此后,谷哲慧还有多次机会转正,都被谷文昌“叫停”,直到1979年才转正。
    谷文昌对子女要求严格,对妻子同样如此。谷文昌的爱人史英萍是一名南下干部,新中国成立初和谷文昌一起来到东山,当时是县民政科科长,1952年转薪时定为行政18级,在此后30多年的'工作中,她的职务、工资级别都没有提升过。
    谷文昌对自己和家人异常严格的家风,在有些人看来显得“不近人情”,而正是如此,谷文昌在百姓心中树立了一座丰碑。
    好家风事迹材料2    父辈们文化水平不高,但其身上散发出的精神,影响着大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友爱和谐、温馨和睦......几千年的中华传统美德,经过言传身教,在这个家庭中一代一代的传承着。
     一、中华美德、言传身教,代代相传。 
    父亲刘毓明30多岁时患脑瘤,双目失明,全家生活的重担全压在母亲黄祖秀一个人身上。在外劳作维持生计、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脑瘤失明的丈夫和幼小的孩子,从此母亲起早贪黑的身影在刘联庆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母亲的言传身教也影响着刘联庆,尽量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为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直到刘联庆的外公去世,后来,外婆患上老年痴呆,一些常人认为比较简单的事到老人那,总会乱七八糟,但母亲从不指责外婆,甚至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一有空闲就带着老人出外晒太阳、接触大自然,直到外婆离世。
    1962年,父亲双目失明,手术时,医生曾断言,父亲最多只有20年生命。母亲没有放弃、没有退缩,毅然挑起重担,咬着牙,坚持着。手术至今,已是五十多个春秋,是母亲的坚持和精心的照顾,父亲打破医生20年的生命判决,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现在,刘联庆的父、母亲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身体日益老迈。但母亲却不愿为儿女添麻烦,仍然自己单独住,这成了刘联庆的一块心病,在爱人支持下,一家人坚持做老人的思想工作,终于说服老人,将其接到身边。
    想到老人年纪大、牙不好,刘联庆一家改换了饮食习惯,饭菜尽量选纤维少的,切得小小的,烹调得软软的,气候变化时,及时为公婆添置衣物,置办生活必须品,尽力适应老人,以使两老能够颐养天年。刘联庆的两个女儿在这种家庭的氛围和言传身教中,也将这种美德传承,对爷爷奶奶非常孝顺,帮助两老做力所能及的事,怕两老孤单,放学回家总会给两老讲学校发生的故事。
    刘联庆现在的家庭关系非常融洽、和谐。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理解、支持和帮助,从未发生争吵、打闹情况。当夫妻间意见不一致时,总是按照摆事实、讲道理的原则,心平气和地解决分岐,取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媳妇心系婆婆,婆婆理解媳妇,嘘寒问暖。
     二、教育是立身之本 
    让孩子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立身之本。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母亲黄祖秀没有因为困难而让孩子们辍学,更没有重男轻女,母亲深知没知识没、文化的危害,常嘱咐孩子要好好学习。正是母亲的开放思想,在刘联庆姊妹中,培养出三个大学生,五个大专生。
    因为传承和现实的需要,刘联庆在孩子的教育上舍得投入,宁愿自己少吃、少穿,也不能少了孩子的教育投入,生活上要粗放,精神上要细腻,成为了刘联庆家庭的又一个生活理念。
    大女儿在古筝和英语上有天赋,为了能让孩子有一个较高的接受教育平台,2000年,全家东拼西凑四万余元让大女儿到贵阳上学,接受古筝学习及英语培训,多方位提升孩子综合素质。没辜负大家的希望,现在,大女儿古筝已过九级,去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心理健康,快乐的成长。
    小女儿从小好动,为培养孩子的耐性,三岁时开始送孩子学习钢琴,母亲每天抽时间陪伴孩子练琴。遇到省、市举办的青少年器乐大赛,都积极参加。经过努力,小女儿2010年考过钢琴十级。多次获得省、市青少年器乐大赛金奖、银奖和“毕节市优秀团员”荣誉称号。
     三、真心付出,共创和睦家庭 
    对于现在的家庭,我感到非常满意,家庭成员之间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的关系都相当和谐,是一个真正和睦的大家庭。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局面,总结起来就是:真心付出、真诚相待、换位思考、包容谦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互动的关系,只要大家能做到一个“真”字,少一点私心,多一点公心,一定能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
    好家风事迹材料3    有人问,家是什么?我认为家是一份职责,家是彼此的真诚相待,家是温暖的港湾。因为有了温馨的家,生命中的每一个日子,都有美丽。我们的家是一个大家庭,有和蔼可亲的爷爷奶奶,有善良勤劳的爸爸妈妈,还有活泼可爱的一双儿女。在家里我始终倡导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节约、邻里互助等积级向上的氛围。也坚持百善孝为先原则来要求自己,并由此来教育我的孩子。
     一、互相尊重,坦诚相待。 
    在这个家庭里,我们夫妻之间互敬互爱。两个人在不同环境生长,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习惯,不同的爱好,所以在一齐生活难免会有不适应,会有摩擦,这就需要彼此多点宽容,多点谦让,多点谅解,做事多从对方角度思考一下。构建和谐礼貌的家庭环境,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和我们奋斗的目标!持之以恒地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用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和谐的彼岸!
     二、以身作则,学会感恩。 
    在对待长辈方面,我和老公坚持正直做事,友善对待老人。平时对长辈嘘寒问暖,关心她们的生活起居。每次全家人一齐吃饭时,我们总是把好吃的菜往父母碗里夹,让她们多吃点。上街时,也会惦记着给老人添置新衣服、新鞋子。为了让他们身体健康,我们经常会买些水果、钙片、等营养品,让老人增加营养、滋补身体。有空时,我带着孩子和父母一齐散步、聊天、重大节日和父母一齐庆祝。家里有些重活,我们都要自己干,不让老人累着。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父母也同样关爱、体谅我们,尽心心力的帮我们照顾好一双儿女,我们对父母由心的感谢。
     三、全心投入,重视品德教育。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要求孩子尊重老师、同学;在家中,教育孩子要尊重家长;在公共场所,要孩子自觉遵守公共道德,从小使孩子树立爱心和正义感。从2011年开始,每年我和老公都给四川藏族的孩子们捐赠衣服及买一些学习用品。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女儿助人为乐的品德也渐渐显现,她的每一个爱心之举,我都给以肯定和夸奖。我经常和女儿读读《弟子规》、《三字经》等读物,我相信在阅读中也能够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爱心,使孩子明白一个人的孝心和品德最重要。
     四、真诚相待,弘扬家庭美德。 
    去年,婆婆的腰摔伤了,需要在床上静躺三个月。天早上我都要给老人梳头,晚上帮老人洗脚、擦身子,帮她翻身。为了不让她寂寞,我经常陪她聊些开心的事情,还让孩子给她唱歌,我们婆媳俩感情就像母女关系。婆婆每次和人说起我,都由心的夸奖我。其实我觉得为人子女者做这些都是就应的,老人为我们这个家庭付出了很多很多,我们做小辈的也要尽心尽力地关心、爱护老人。做为子女的我,期望爸爸妈妈公公婆婆身体健康,作为孩子妈妈的我,期望孩子健康成长,这就是我的全部。
     五、勤俭节约、发扬社会功德。 
    为了发扬勤俭节约的美德,我们家也也倡导了这个活动,平时的淘米水能够浇花和树,保护了环境又能够清新空气,真是一举两得呢!平时孩子的算术草稿本和做完的作业本的反面都能够变成二次纸张,洗手时按时关掉水龙头,不开无人灯,这样一来从水费,电费上都能节约很多能源。我们始终相信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
    我们是世间最平凡的儿女,最简单的父母,我们家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一颗平凡的爱心,我们互帮互助,互敬互爱,用自己最真诚的方式携手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用各自的爱心构建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最美家庭,因为有爱,所以幸福。
  ;

好家风事迹材料

2. 好家风典型事迹材料

 好家风典型事迹材料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用到事迹材料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事迹材料具有概括标明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或材料的用途。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拟定事迹材料很是头疼的,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好家风典型事迹材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好家风典型事迹材料1    手握公权,只一心为民,从不私用,从不让家人沾权力的光,不用公权为家人换取任何好处,这对领导干部来说是极为难得、尤为可贵的。然而,焦裕禄、谷文昌等共产党人却做到了,而且坚持了一辈子。
    焦裕禄对子女要求极为严格,从不给子女“特殊关照”。三女儿焦守云在回忆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当年大姐毕业以后要工作,母亲就问父亲怎么安排,父亲说,一个选择是在机关打扫厕所,一个选择是去咸菜厂当工人。”母亲听了很高兴,觉得当工人很不错。没想到焦裕禄竟要求女儿不但要在咸菜厂干活,还要挑着担子在大街上卖咸菜。“当年大姐是一个大姑娘,脸皮薄,父亲又是县委书记,怎么也想不通。”僵持了很久,焦裕禄说,那我和你一起卖咸菜。“这样才做通了大姐的思想工作。”
    在焦裕禄的影响下,妻子徐俊雅也对子女严加管教。兰考刚兴装电话的时候,在乡里工作的儿子跃进兴冲冲地也打算在家安一个,没想到徐俊雅坚决不同意:“你装个电话,是不是打算在家遥控办公呢?一乡之长你不走村串户,怎么了解群众的想法和困难?”最小的儿子保钢参加工作的时候,徐俊雅坚决让儿子到汽车修理厂当临时工……桩桩件件,折射出焦家的清正家风。
    “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是谷文昌对子女的一贯要求,他的5个子女在工作、生活上没有得到过任何“特殊照顾”,哪怕是政策允许的事,谷文昌也不替子女“争取”。
    1976年,谷文昌的小儿子谷豫东高中毕业,最大的愿望是到工厂当一名工人。当时谷文昌夫妇已经是花甲之年,按照政策可以留一个子女在身边工作。谷豫东向时任地区革委会副主任的谷文昌提出留在父母身边,谷文昌沉默许久,还是劝他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谷文昌说:“我是领导干部,不能向组织开口给自己孩子安排工作,不然以后工作怎么做呢?”
    而谷文昌的女儿谷哲慧从一名临时工到转正则花了15年的时间。1963年,谷哲慧高中毕业进了县财政科当临时工。她人很老实,穿着打补丁的裤子,能吃苦,下乡就睡地铺,旁人根本看不出这是县委书记的女儿。次年,谷文昌调任福建林业厅副厅长,有关部门提出要将谷哲慧转为正式工,随谷文昌一起去省城。谷文昌坚决不同意,他说:“组织上调的是我,不是我女儿。”此后,谷哲慧还有多次机会转正,都被谷文昌“叫停”,直到1979年才转正。
    谷文昌对子女要求严格,对妻子同样如此。谷文昌的爱人史英萍是一名南下干部,新中国成立初和谷文昌一起来到东山,当时是县民政科科长,1952年转薪时定为行政18级,在此后30多年的工作中,她的职务、工资级别都没有提升过。
    谷文昌对自己和家人异常严格的家风,在有些人看来显得“不近人情”,而正是如此,谷文昌在百姓心中树立了一座丰碑。
    好家风典型事迹材料2    父辈们文化水平不高,但其身上散发出的精神,影响着大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友爱和谐、温馨和睦......几千年的中华传统美德,经过言传身教,在这个家庭中一代一代的传承着。
    一、中华美德、言传身教,代代相传。
    父亲刘毓明30多岁时患脑瘤,双目失明,全家生活的重担全压在母亲黄祖秀一个人身上。在外劳作维持生计、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脑瘤失明的丈夫和幼小的孩子,从此母亲起早贪黑的身影在刘联庆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母亲的言传身教也影响着刘联庆,尽量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为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直到刘联庆的外公去世,后来,外婆患上老年痴呆,一些常人认为比较简单的事到老人那,总会乱七八糟,但母亲从不指责外婆,甚至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一有空闲就带着老人出外晒太阳、接触大自然,直到外婆离世。
    1962年,父亲双目失明,手术时,医生曾断言,父亲最多只有20年生命。母亲没有放弃、没有退缩,毅然挑起重担,咬着牙,坚持着。手术至今,已是五十多个春秋,是母亲的坚持和精心的照顾,父亲打破医生20年的'生命判决,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现在,刘联庆的父、母亲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身体日益老迈。但母亲却不愿为儿女添麻烦,仍然自己单独住,这成了刘联庆的一块心病,在爱人支持下,一家人坚持做老人的思想工作,终于说服老人,将其接到身边。
    想到老人年纪大、牙不好,刘联庆一家改换了饮食习惯,饭菜尽量选纤维少的,切得小小的,烹调得软软的,气候变化时,及时为公婆添置衣物,置办生活必须品,尽力适应老人,以使两老能够颐养天年。刘联庆的两个女儿在这种家庭的氛围和言传身教中,也将这种美德传承,对爷爷奶奶非常孝顺,帮助两老做力所能及的事,怕两老孤单,放学回家总会给两老讲学校发生的故事。
    刘联庆现在的家庭关系非常融洽、和谐。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理解、支持和帮助,从未发生争吵、打闹情况。当夫妻间意见不一致时,总是按照摆事实、讲道理的原则,心平气和地解决分岐,取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媳妇心系婆婆,婆婆理解媳妇,嘘寒问暖。
    二、教育是立身之本
    让孩子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立身之本。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母亲黄祖秀没有因为困难而让孩子们辍学,更没有重男轻女,母亲深知没知识没、文化的危害,常嘱咐孩子要好好学习。正是母亲的开放思想,在刘联庆姊妹中,培养出三个大学生,五个大专生。
    因为传承和现实的需要,刘联庆在孩子的教育上舍得投入,宁愿自己少吃、少穿,也不能少了孩子的教育投入,生活上要粗放,精神上要细腻,成为了刘联庆家庭的又一个生活理念。
    大女儿在古筝和英语上有天赋,为了能让孩子有一个较高的接受教育平台,2000年,全家东拼西凑四万余元让大女儿到贵阳上学,接受古筝学习及英语培训,多方位提升孩子综合素质。没辜负大家的希望,现在,大女儿古筝已过九级,去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心理健康,快乐的成长。
    小女儿从小好动,为培养孩子的耐性,三岁时开始送孩子学习钢琴,母亲每天抽时间陪伴孩子练琴。遇到省、市举办的青少年器乐大赛,都积极参加。经过努力,小女儿2010年考过钢琴十级。多次获得省、市青少年器乐大赛金奖、银奖和“毕节市优秀团员”荣誉称号。
    三、真心付出,共创和睦家庭
    对于现在的家庭,我感到非常满意,家庭成员之间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的关系都相当和谐,是一个真正和睦的大家庭。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局面,总结起来就是:真心付出、真诚相待、换位思考、包容谦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互动的关系,只要大家能做到一个“真”字,少一点私心,多一点公心,一定能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
  ;

3. 农村好家风家庭事迹材料

 农村好家风家庭事迹材料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事迹,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事迹可以很好地体现先进对象的先进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时代特征。一般事迹是怎么起草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农村好家风家庭事迹材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好家风家庭事迹材料1    父辈们文化水平不高,但其身上散发出的精神,影响着大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友爱和谐、温馨和睦......几千年的中华传统美德,经过言传身教,在这个家庭中一代一代的传承着。
     一、中华美德、言传身教,代代相传。 
    父亲刘毓明30多岁时患脑瘤,双目失明,全家生活的重担全压在母亲黄祖秀一个人身上。在外劳作维持生计、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脑瘤失明的丈夫和幼小的孩子,从此母亲起早贪黑的身影在刘联庆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母亲的言传身教也影响着刘联庆,尽量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为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直到刘联庆的外公去世,后来,外婆患上老年痴呆,一些常人认为比较简单的事到老人那,总会乱七八糟,但母亲从不指责外婆,甚至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一有空闲就带着老人出外晒太阳、接触大自然,直到外婆离世。
    1962年,父亲双目失明,手术时,医生曾断言,父亲最多只有20年生命。母亲没有放弃、没有退缩,毅然挑起重担,咬着牙,坚持着。手术至今,已是五十多个春秋,是母亲的坚持和精心的照顾,父亲打破医生20年的生命判决,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现在,刘联庆的父、母亲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身体日益老迈。但母亲却不愿为儿女添麻烦,仍然自己单独住,这成了刘联庆的一块心病,在爱人支持下,一家人坚持做老人的思想工作,终于说服老人,将其接到身边。
    想到老人年纪大、牙不好,刘联庆一家改换了饮食习惯,饭菜尽量选纤维少的,切得小小的,烹调得软软的,气候变化时,及时为公婆添置衣物,置办生活必须品,尽力适应老人,以使两老能够颐养天年。刘联庆的两个女儿在这种家庭的氛围和言传身教中,也将这种美德传承,对爷爷奶奶非常孝顺,帮助两老做力所能及的事,怕两老孤单,放学回家总会给两老讲学校发生的故事。
    刘联庆现在的家庭关系非常融洽、和谐。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理解、支持和帮助,从未发生争吵、打闹情况。当夫妻间意见不一致时,总是按照摆事实、讲道理的原则,心平气和地解决分岐,取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媳妇心系婆婆,婆婆理解媳妇,嘘寒问暖。
     二、教育是立身之本 
    让孩子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立身之本。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母亲黄祖秀没有因为困难而让孩子们辍学,更没有重男轻女,母亲深知没知识没、文化的危害,常嘱咐孩子要好好学习。正是母亲的开放思想,在刘联庆姊妹中,培养出三个大学生,五个大专生。
    因为传承和现实的需要,刘联庆在孩子的教育上舍得投入,宁愿自己少吃、少穿,也不能少了孩子的教育投入,生活上要粗放,精神上要细腻,成为了刘联庆家庭的又一个生活理念。
    大女儿在古筝和英语上有天赋,为了能让孩子有一个较高的接受教育平台,2000年,全家东拼西凑四万余元让大女儿到贵阳上学,接受古筝学习及英语培训,多方位提升孩子综合素质。没辜负大家的希望,现在,大女儿古筝已过九级,去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心理健康,快乐的成长。
    小女儿从小好动,为培养孩子的耐性,三岁时开始送孩子学习钢琴,母亲每天抽时间陪伴孩子练琴。遇到省、市举办的青少年器乐大赛,都积极参加。经过努力,小女儿2010年考过钢琴十级。多次获得省、市青少年器乐大赛金奖、银奖和“毕节市优秀团员”荣誉称号。
     三、真心付出,共创和睦家庭 
    对于现在的家庭,我感到非常满意,家庭成员之间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的关系都相当和谐,是一个真正和睦的大家庭。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局面,总结起来就是:真心付出、真诚相待、换位思考、包容谦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互动的关系,只要大家能做到一个“真”字,少一点私心,多一点公心,一定能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
    农村好家风家庭事迹材料2    手握公权,只一心为民,从不私用,从不让家人沾权力的光,不用公权为家人换取任何好处,这对领导干部来说是极为难得、尤为可贵的。然而,焦裕禄、谷文昌等共产党人却做到了,而且坚持了一辈子。
    焦裕禄对子女要求极为严格,从不给子女“特殊关照”。三女儿焦守云在回忆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当年大姐毕业以后要工作,母亲就问父亲怎么安排,父亲说,一个选择是在机关打扫厕所,一个选择是去咸菜厂当工人。”母亲听了很高兴,觉得当工人很不错。没想到焦裕禄竟要求女儿不但要在咸菜厂干活,还要挑着担子在大街上卖咸菜。“当年大姐是一个大姑娘,脸皮薄,父亲又是县委书记,怎么也想不通。”僵持了很久,焦裕禄说,那我和你一起卖咸菜。“这样才做通了大姐的思想工作。”
    在焦裕禄的影响下,妻子徐俊雅也对子女严加管教。兰考刚兴装电话的时候,在乡里工作的儿子跃进兴冲冲地也打算在家安一个,没想到徐俊雅坚决不同意:“你装个电话,是不是打算在家遥控办公呢?一乡之长你不走村串户,怎么了解群众的想法和困难?”最小的儿子保钢参加工作的时候,徐俊雅坚决让儿子到汽车修理厂当临时工……桩桩件件,折射出焦家的清正家风。“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是谷文昌对子女的一贯要求,他的5个子女在工作、生活上没有得到过任何“特殊照顾”,哪怕是政策允许的事,谷文昌也不替子女“争取”。
    1976年,谷文昌的小儿子谷豫东高中毕业,最大的愿望是到工厂当一名工人。当时谷文昌夫妇已经是花甲之年,按照政策可以留一个子女在身边工作。谷豫东向时任地区革委会副主任的谷文昌提出留在父母身边,谷文昌沉默许久,还是劝他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谷文昌说:“我是领导干部,不能向组织开口给自己孩子安排工作,不然以后工作怎么做呢?”
    而谷文昌的女儿谷哲慧从一名临时工到转正则花了15年的时间。1963年,谷哲慧高中毕业进了县财政科当临时工。她人很老实,穿着打补丁的裤子,能吃苦,下乡就睡地铺,旁人根本看不出这是县委书记的女儿。1965年,谷文昌调任福建林业厅副厅长,有关部门提出要将谷哲慧转为正式工,随谷文昌一起去省城。谷文昌坚决不同意,他说:“组织上调的是我,不是我女儿。”此后,谷哲慧还有多次机会转正,都被谷文昌“叫停”,直到1979年才转正。
    谷文昌对子女要求严格,对妻子同样如此。谷文昌的爱人史英萍是一名南下干部,新中国成立初和谷文昌一起来到东山,当时是县民政科科长,1952年转薪时定为行政18级,在此后30多年的工作中,她的职务、工资级别都没有提升过。
    谷文昌对自己和家人异常严格的家风,在有些人看来显得“不近人情”,而正是如此,谷文昌在百姓心中树立了一座丰碑。
  ;

农村好家风家庭事迹材料

4. 家风家训典型事迹材料

 家风家训典型事迹材料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用到过事迹材料吧,根据范围的不同,事迹材料可分为集体事迹材料和个人事迹材料。拟事迹材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家风家训典型事迹材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风家训典型事迹材料 篇1    盛章华,今年58岁,于2010年退休,现今居住在瑞华社区大兴星城。全家6口人,公公、夫妻俩、儿子、媳妇、孙子。她为人和气,待人热情,在家孝敬公公,相夫教子,左邻右舍都认为她是一个好心人、好媳妇。
     一、百善孝为先,弘扬家庭美德 
    常言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孝和爱,它们才是幸福的源泉。盛章华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也是亲身去做的。在家里全家人和睦相处,相敬如宾。有事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有困难共同面对,出了问题共同协商解决,成为人人羡慕的模范家庭。
    盛章华的公公常常生病,丈夫和公公都是企业退休的,没有多少积蓄,家庭负担重。儿子媳妇又是自主创业,沉重的家庭负担压在了她的肩上。她一边要一日三餐做饭,一边还要给公公送饭,并且揽下整个家务。忙得像旋转的螺,她也没有任何怨言。她贤惠豁达,从结婚至今从未和公婆红过脸,从未和单位的同志及邻居们拌过嘴。2013年她的媳妇生了小孩,她的负担更重了,但她对媳妇就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全天伺候,媳妇爱吃什么,她就买什么,把媳妇照顾得非常周到,月子坐下来身体养得白白胖胖的,恢复得很快。连媳妇的娘家人都说,这个婆婆打着灯笼都难找。并教育女儿要好好孝敬公婆,要把家庭的这种美德传承下去。
     二、家庭和睦,父慈子孝 
    盛章华的贤淑还表现在,公公的每一个生日,她都不会挪下,都给老人过好一个个愉快的生日。老人的衣服脏了也是主动洗,还定期督促老人洗澡换衣,定期给老人换被子。她的公公常常爱到航天园去与一帮老朋友打牌,一般情况下是丈夫去接,若丈夫不在家,她不管天晴下雨都去五里外的航天园接老人回家。老人逢人便说,有这样的儿媳感到太幸福知足了。公公身体好的时候,也担心一家人的身体,现在水管里的水质不好,他就去山上背矿泉水,供一家人饮用,一直坚持不懈。盛章华带领广大妇女锻炼身体的行为,也得到了从公公、丈夫直至儿子、儿媳全家人的大力支持。一到晚饭后,公公或丈夫就把音响提到了锻炼的场地,儿子和媳妇就下载音乐和舞蹈,有时还给她端水拿衣服。多年来,在盛章华的精心操持下,家庭气氛越来越活跃,公公活得越来越有精神,家庭关系也越来越和睦。
     三、热爱生活,无私奉献 
    盛章华退休以后,就到大兴星城居住,优雅的环境,宜人的。空气,触发了她那颗好动的神经,也激发了她决心把大家带动起来,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热情。大兴星城是一个新建的小区,有五千户人家,大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自然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生活环境,而且彼此互不相识,以老人和小孩居多,很多老人都年过花甲,生活也相对单一和无聊,除了做一天三餐饭以外,没有什么有趣的活动。于是盛章华逐家逐户去动员,要好好锻炼身体,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她和几位阿姨找场地,组织大家跳广场舞,任队长兼舞蹈教师。并且首先自掏腰包,买了音响,和大家一起有时跳舞,有时做医疗保健操,有时到郊外去郊游。也组织阿姨们参加社区的各种文体活动。为小区居民的生活营造很好的氛围。她还努力提高自己艺术水平,首先自己在家把每一个舞蹈练习熟炼后才去教其他的人,常常是练得汗流浃背,晚上才去教大家。她为大家做了那么多,一点没有计较报酬,完全是无私奉献。
    她还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配合社区开展相关工作。她是居委会属下的文体队的负责人之一,还积极参加联席会议事,自觉维护居住区的公共卫生和公共利益。
    我们从盛章华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传统女性勤劳、善良、慈爱、孝敬的美德。同时也愿天下所有家庭都能这样和谐、幸福,都像盛章华这样贤德、善良,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更加美满。
    家风家训典型事迹材料 篇2    叶嫱嫱是周宁一中老师,丈夫阮松波就职于县社保中心,他们有一个可爱活泼的儿子,这是一个氤氲书香的学习型“最美家庭”。
    叶嫱嫱每一天坚持读书看报两个多小时,在她的影响下,一家人都爱读书,从书中汲取到善良、乐观、宽容、大度、勤勉、进取的丰富营养,教会孩子很多名言、警句、箴言,人生感悟,做人之本,行为之要等,如:忠心报效祖国、孝心善待尊长、诚心与人相处,爱心奉献社会。勤于动脑多学事、肯于专心往做事、乐于助人做好事、严于律己不惹事。用一个母亲的爱好营造了书香家庭,用她的智慧提高了家人的修养,融洽了家人的关系。每一天准时收看电视新闻,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开拓自己的视野。鼓励孩子观看有助于学习的课外书籍和电视节目,了解必须的社会自然、科技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家庭成员有自觉的学习意识,能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学习最新最美家庭事迹材料最新最美家庭事迹材料。家庭学习氛围良好,重视智力投资。俗话说:忠厚传家远,家和万事兴。她给儿子取名家和,意意“家庭和睦,母慈子孝”,儿子在母亲的影响下,认识到“没文化,真可怕”,并主动请缨为他伯母扫盲,从幼儿园开始就教他伯母认识常用字。
    最美家庭是具有优良家风释放正能量的家庭。一个具有优良的家风的家庭,家庭成员不自私、不狭隘、不懒散不怠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用心进取。积聚正能量,释放正能量。她重视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深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十分重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始终把对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孩子的德育放在第一位,坚信只有“德”教育好了,才有资格理解别的教育。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加强亲情培育,不断磨炼,言传身教,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并健康快乐长大成人。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加强自身思想道德的修养,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在母亲的影响下,七岁的儿子的远大的理想是建立一所最现代化的医院,聘请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免费为穷苦人民治病。还要建一所最现代化的`学校,为所有的失学儿童带给教育。会给老人让座。一家人对大街上举办的各种募捐活动经常参加,对乞讨的老人、残疾或小孩,经常教育儿子拿些给他们,对社会弱势群体要有爱心,孩子心甘情愿地把他的钱全部捐出去了,极大地培养了孩子的爱心。
    倡导礼貌科学的生活方式,科学锻炼,强身健体。注重科学理财、合理消费、勤俭节约最新最美家庭事迹材料事迹材料
    时常教导孩子:“虽然此刻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生活中点点滴滴要从每件小事做起”。家里面的每样东西能修复利用的,从来不轻易地丢弃,尽量使其再发挥作用。为保护环境他们家庭力行低碳生活:手洗服装,节约水电,污水净化重新利用,使用无磷洗衣粉;选用节能电器,随手关灯、空调;出行选取步行,减少污染,分类投放垃圾,废物转化资源等等。热心公益,团结邻里。十几年来,为周围居民自觉打扫巷道,美化环境从家庭做起,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的绿色生活。
    多年来,她一家在平凡的生活中传递爱心,传播礼貌风尚,净化社会风气,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家风家训典型事迹材料 篇3    手握公权,只一心为民,从不私用,从不让家人沾权力的光,不用公权为家人换取任何好处,这对领导干部来说是极为难得、尤为可贵的。然而,焦裕禄、谷文昌等共产党人却做到了,而且坚持了一辈子。
    焦裕禄对子女要求极为严格,从不给子女“特殊关照”。三女儿焦守云在回忆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当年大姐毕业以后要工作,母亲就问父亲怎么安排,父亲说,一个选择是在机关打扫厕所,一个选择是去咸菜厂当工人。”母亲听了很高兴,觉得当工人很不错。没想到焦裕禄竟要求女儿不但要在咸菜厂干活,还要挑着担子在大街上卖咸菜。“当年大姐是一个大姑娘,脸皮薄,父亲又是县委书记,怎么也想不通。”僵持了很久,焦裕禄说,那我和你一起卖咸菜。“这样才做通了大姐的思想工作。”
    在焦裕禄的影响下,妻子徐俊雅也对子女严加管教。兰考刚兴装电话的时候,在乡里工作的儿子跃进兴冲冲地也打算在家安一个,没想到徐俊雅坚决不同意:“你装个电话,是不是打算在家遥控办公呢?一乡之长你不走村串户,怎么了解群众的想法和困难?”最小的儿子保钢参加工作的时候,徐俊雅坚决让儿子到汽车修理厂当临时工……桩桩件件,折射出焦家的清正家风。
    “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是谷文昌对子女的一贯要求,他的5个子女在工作、生活上没有得到过任何“特殊照顾”,哪怕是政策允许的事,谷文昌也不替子女“争取”。
    1976年,谷文昌的小儿子谷豫东高中毕业,最大的愿望是到工厂当一名工人。当时谷文昌夫妇已经是花甲之年,按照政策可以留一个子女在身边工作。谷豫东向时任地区革委会副主任的谷文昌提出留在父母身边,谷文昌沉默许久,还是劝他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谷文昌说:“我是领导干部,不能向组织开口给自己孩子安排工作,不然以后工作怎么做呢?”
    而谷文昌的女儿谷哲慧从一名临时工到转正则花了15年的时间。1963年,谷哲慧高中毕业进了县财政科当临时工。她人很老实,穿着打补丁的裤子,能吃苦,下乡就睡地铺,旁人根本看不出这是县委书记的女儿。64年,谷文昌调任福建林业厅副厅长,有关部门提出要将谷哲慧转为正式工,随谷文昌一起去省城。谷文昌坚决不同意,他说:“组织上调的是我,不是我女儿。”此后,谷哲慧还有多次机会转正,都被谷文昌“叫停”,直到1979年才转正。
    谷文昌对子女要求严格,对妻子同样如此。谷文昌的爱人史英萍是一名南下干部,新中国成立初和谷文昌一起来到东山,当时是县民政科科长,1952年转薪时定为行政18级,在此后30多年的工作中,她的职务、工资级别都没有提升过。
    谷文昌对自己和家人异常严格的家风,在有些人看来显得“不近人情”,而正是如此,谷文昌在百姓心中树立了一座丰碑。
    家风家训典型事迹材料 篇4    这是一个知识型的家庭,这是一个学习型的家庭,这更是一个和谐型的家庭。主人公周安林和他的妻子刘玉都是全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30多年来他们相濡以沫,携手比肩。生活上,他们互相关心照顾;事业上,他们互相激励鞭策,同心协力,营造了融融泄泄的家庭氛围,取得了令人羡慕的业绩。
    由于他们在生活中互相关心,事业上互相勉励,周安林从一名普通的干部成为业务骨干,逐步走上领导岗位,承担着市委的重要工作,出色地完成市委交给的一系列重要任务,得到同事们的广泛好评。他的妻子在宁德一中工作,是中学高级教师。30年来坚守教学一线,多年担任高三教学,业绩突出。刘玉是一名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全国核心刊物上发表,被教育部聘请为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建设专家最新最美家庭事迹材料最新最美家庭事迹材料。作为福建省高中课改研究组核心成员,多次参加年省高考命题工作。在省内外开设讲座与公开课近百场。主持多项国家、省级课题。指导多名青年教师在事业上取得长足的进步。荣获特级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福建省中小学青年学科带头人、福建省优秀语文教师等光荣称号,三次被评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名教师、市杰出人民教师,担任市一、二、三届政协委员。多家媒体对她的先进事迹作了专题报道,在省内外教育界有必须的威望和影响。
    周安林的岳父岳母都是离休干部,年老体弱多病。妻子姐妹两人,妹妹在北京工作,照顾老人的担子就压在他们身上。从他们大学毕业分配到宁德工作,就和岳父岳母一齐生活。平日里,买菜做饭;生病时,端水送药,无微不至,毫无怨言。岳父晚年得了肝癌,夫妻俩四处求医问药。
    当得知“灵芝宝”能够减轻痛苦时,尽管一个疗程要万元,尽管他们当时经济很拮据,但仍然倾其所有,不惜举债。能够让岳父走得平静,走得没有痛苦,花多少钱他们都觉得值。
    对孩子他们从严要求,知识的重要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以父母本身的行为让她从小就生活在充满正能量的氛围中,从而感受到:人活着要有追求,要有思想,要有境界。所以,一向以来,孩子都能够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待学习工作、待人接物。无论是在国内学习还是在国外工作,都能得到大家的好评。
    周安林的家庭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家庭,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都始终持续着浓厚的亲情。尤其是2016年,他的妹妹不幸患脑病毒,深度昏迷,生命垂危。医生推荐放下治疗。但是,他的一家人不离不弃,咬紧牙关,轮流守护,坚持了72天,最后把她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病后,他的妹妹坐上了轮椅,一家人更是倍加关爱呵护,让她始终生活在亲情的温暖中。
  ;

5. 好家风示范户事迹材料

 好家风示范户事迹材料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事迹吧,事迹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事迹到底怎么拟定才正确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好家风示范户事迹材料,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好家风示范户事迹材料1    手握公权,只一心为民,从不私用,从不让家人沾权力的光,不用公权为家人换取任何好处,这对领导干部来说是极为难得、尤为可贵的。然而,焦裕禄、谷文昌等共产党人却做到了,而且坚持了一辈子。
    焦裕禄对子女要求极为严格,从不给子女“特殊关照”。三女儿焦守云在回忆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当年大姐毕业以后要工作,母亲就问父亲怎么安排,父亲说,一个选择是在机关打扫厕所,一个选择是去咸菜厂当工人。”母亲听了很高兴,觉得当工人很不错。没想到焦裕禄竟要求女儿不但要在咸菜厂干活,还要挑着担子在大街上卖咸菜。“当年大姐是一个大姑娘,脸皮薄,父亲又是县委书记,怎么也想不通。”僵持了很久,焦裕禄说,那我和你一起卖咸菜。“这样才做通了大姐的思想工作。”
    在焦裕禄的影响下,妻子徐俊雅也对子女严加管教。兰考刚兴装电话的时候,在乡里工作的儿子跃进兴冲冲地也打算在家安一个,没想到徐俊雅坚决不同意:“你装个电话,是不是打算在家遥控办公呢?一乡之长你不走村串户,怎么了解群众的想法和困难?”最小的儿子保钢参加工作的时候,徐俊雅坚决让儿子到汽车修理厂当临时工……桩桩件件,折射出焦家的清正家风。
    “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是谷文昌对子女的一贯要求,他的5个子女在工作、生活上没有得到过任何“特殊照顾”,哪怕是政策允许的事,谷文昌也不替子女“争取”。
    1976年,谷文昌的小儿子谷豫东高中毕业,最大的愿望是到工厂当一名工人。当时谷文昌夫妇已经是花甲之年,按照政策可以留一个子女在身边工作。谷豫东向时任地区革委会副主任的谷文昌提出留在父母身边,谷文昌沉默许久,还是劝他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谷文昌说:“我是领导干部,不能向组织开口给自己孩子安排工作,不然以后工作怎么做呢?”
    而谷文昌的女儿谷哲慧从一名临时工到转正则花了15年的时间。1963年,谷哲慧高中毕业进了县财政科当临时工。她人很老实,穿着打补丁的裤子,能吃苦,下乡就睡地铺,旁人根本看不出这是县委书记的女儿。
    谷文昌对子女要求严格,对妻子同样如此。谷文昌的爱人史英萍是一名南下干部,新中国成立初和谷文昌一起来到东山,当时是县民政科科长,1952年转薪时定为行政18级,在此后30多年的工作中,她的'职务、工资级别都没有提升过。
    谷文昌对自己和家人异常严格的家风,在有些人看来显得“不近人情”,而正是如此,谷文昌在百姓心中树立了一座丰碑。
    好家风示范户事迹材料2    父辈们文化水平不高,但其身上散发出的精神,影响着大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友爱和谐、温馨和睦......几千年的中华传统美德,经过言传身教,在这个家庭中一代一代的传承着。
     一、中华美德、言传身教,代代相传。 
    父亲刘毓明30多岁时患脑瘤,双目失明,全家生活的重担全压在母亲黄祖秀一个人身上。在外劳作维持生计、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脑瘤失明的丈夫和幼小的孩子,从此母亲起早贪黑的身影在刘联庆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母亲的言传身教也影响着刘联庆,尽量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为母亲分担
    生活的压力。直到刘联庆的外公去世,后来,外婆患上老年痴呆,一些常人认为比较简单的事到老人那,总会乱七八糟,但母亲从不指责外婆,甚至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一有空闲就带着老人出外晒太阳、接触大自然,直到外婆离世。
    1962年,父亲双目失明,手术时,医生曾断言,父亲最多只有20年生命。母亲没有放弃、没有退缩,毅然挑起重担,咬着牙,坚持着。手术至今,已是五十多个春秋,是母亲的坚持和精心的照顾,父亲打破医生20年的生命判决,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现在,刘联庆的父、母亲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身体日益老迈。但母亲却不愿为儿女添麻烦,仍然自己单独住,这成了刘联庆的一块心病,在爱人支持下,一家人坚持做老人的思想工作,终于说服老人,将其接到身边。
    想到老人年纪大、牙不好,刘联庆一家改换了饮食习惯,饭菜尽量选纤维少的,切得小小的,烹调得软软的,气候变化时,及时为公婆添置衣物,置办生活必须品,尽力适应老人,以使两老能够颐养天年。刘联庆的两个女儿在这种家庭的氛围和言传身教中,也将这种美德传承,对爷爷奶奶非常孝顺,帮助两老做力所能及的事,怕两老孤单,放学回家总会给两老讲学校发生的故事。
    刘联庆现在的家庭关系非常融洽、和谐。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理解、支持和帮助,从未发生争吵、打闹情况。当夫妻间意见不一致时,总是按照摆事实、讲道理的原则,心平气和地解决分岐,取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媳妇心系婆婆,婆婆理解媳妇,嘘寒问暖。
     二、教育是立身之本 
    让孩子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立身之本。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母亲黄祖秀没有因为困难而让孩子们辍学,更没有重男轻女,母亲深知没知识没、文化的危害,常嘱咐孩子要好好学习。正是母亲的开放思想,在刘联庆姊妹中,培养出三个大学生,五个大专生。
    因为传承和现实的需要,刘联庆在孩子的教育上舍得投入,宁愿自己少吃、少穿,也不能少了孩子的教育投入,生活上要粗放,精神上要细腻,成为了刘联庆家庭的又一个生活理念。
    大女儿在古筝和英语上有天赋,为了能让孩子有一个较高的接受教育平台,2000年,全家东拼西凑四万余元让大女儿到贵阳上学,接受古筝学习及英语培训,多方位提升孩子综合素质。没辜负大家的希望,现在,大女儿古筝已过九级,去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心理健康,快乐的成长。
    小女儿从小好动,为培养孩子的耐性,三岁时开始送孩子学习钢琴,母亲每天抽时间陪伴孩子练琴。遇到省、市举办的青少年器乐大赛,都积极参加。经过努力,小女儿2010年考过钢琴十级。多次获得省、市青少年器乐大赛金奖、银奖和“毕节市优秀团员”荣誉称号。
     三、真心付出,共创和睦家庭 
    对于现在的家庭,我感到非常满意,家庭成员之间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的关系都相当和谐,是一个真正和睦的大家庭。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局面,总结起来就是:真心付出、真诚相待、换位思考、包容谦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互动的关系,只要大家能做到一个“真”字,少一点私心,多一点公心,一定能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
  ;

好家风示范户事迹材料

6. 好家风好家训先进事迹材料

 好家风好家训先进事迹材料范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是对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进行综合整理所形成的总结性书面材料。我们该怎么拟定事迹材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好家风好家训先进事迹材料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好家风好家训先进事迹材料1    我的家庭是一个平凡的家庭,也是一个幸福的三口半之家,丈夫和我,还有一个女儿,说三口半,是因为我的婆婆每年有大半年都在我家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我的丈夫在石嘴山监狱工作,女儿还在上高中。我们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只是一个平凡的家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我们全家人在生活中互敬互爱,互相关心,在工作中我们夫妻俩积极进取、爱岗敬业,全家人和睦、温馨,深受邻里和社会的好评。
    我和丈夫于1997年结婚,至今已17年,女儿今年已16岁。由于我们夫妻双方的工作性质,一直是聚少离多,对于丈夫来说,家就像是个吃饭睡觉的旅馆,家里的大事小事全部都得靠我这个女人来支撑,刚刚结婚的那几年,我也有怨言,也曾迷茫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其实丈夫也很依恋我,很依恋我们幸福的小家,我渐渐的理解了丈夫工作的难处,也理解了丈夫由于工作忙而有家不能回的无奈,所以,我用我的行动理解和支持了丈夫,同时也为我们的小家庭付出了更多的心血,我因此多次被原惠农监狱党委评为“好警嫂”。
    1998年9月,我们的女儿出生了,对于在基层法院工作的我来说就更忙了,家和单位,每天总是忙碌地奔波在这两点一线上,有时回到家连饭都顾不上吃,就得去上班,但是尽管这样,我仍然坚持了下来,我用我的艰辛换来了今天温馨和谐的家庭。
    2005年年底,我公公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婆婆遭受突然的打击,人一下子变得沉默了,也突然间苍老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我和丈夫商量后,把婆婆接到我家,安慰着老人因失去老伴的失落心情,在生活上对老人无微不至的关心,终于使老人从老年丧偶的痛苦中走了出来,脸上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直到今天,老人还和我们在一起幸福的生活。
    在工作中,由于我和丈夫都是学法律的,而且都从事的是法律工作,我们不仅经常互相交流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业务上也互相切磋,对彼此的工作也能互相理解支持。2006年监狱合并以后,丈夫的工作不像以前那么忙了,至少能保证按时上下班,而我的工作却越来越忙了,我们的家庭就完全转换了角色,现在家里照顾老人、教育孩子的任务就基本上全部落在了丈夫的头上,特别是这几年,婆婆的身体不好,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我们夫妻俩经常在饮食上也更多的照顾了老人,尽量满足老人的口味。当然,平时我的工作也离不开老公的支持,2013年我所承办的案件数量居全院之首,这也与丈夫平时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最后说说我的女儿吧!说起女儿,那可是我们全家开心的钥匙,女儿性格开朗、活泼,说话风趣幽默,茶余饭后,经常跟我们讲一天中遇到的新鲜事,我们常被她风趣幽默的话语逗得开怀大笑,奶奶疼爱地称她“小坏蛋”。
    总之,我的家庭就是这样一个普通而又不失温馨快乐的家庭,没有什么值得称颂的事迹,但从中我却体会到了亲情的可贵和亲人间互相理解包容对于生活的重要性。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我真的感觉很幸福。
    好家风好家训先进事迹材料2    人生路上,风雨同舟,洒下真情款款。王永菊和张杨,这一对普通的职工家庭,却用不普通的人生经历诠释了事业、生活和家庭的真谛,留给了我们“相依一世、相知一世”的真情和感动。
    丈夫张杨原是贵阳市南明烟叶复烤厂的一名驾驶员,妻子王永菊是花溪区孟关乡中心完小的一名教师。在结婚十余年的时间里,这对夫妻互敬互爱,孝敬父母、爱戴孩子、宽以待人,在家中以德治家,谱写了一曲文明、感动的华美乐章,成为创建文明家庭的先进典型。
     一、爱岗敬业,爱校如家 
    作为妻子的王永菊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是一个对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高度责任心的人,曾担任过低、中、高不同年级段的教学工作,由于她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曾先后被评委市、区、乡级的优秀班主任,成为学生喜欢、家长信任的好老师。在工作中,她对每一个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在生活中,她对自己的同事们悉心关照、热帮互助,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王永菊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高度负责的工作责任心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并多次在年度考核工作中被评定为优秀。她始终坚持责任心是做人之本,责任心是成事之源,所以她在工作中始终以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的心态努力并且奋斗着。
     二、相敬如宾、相濡以沫 
    都说人生之路,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坦途,没有一劳永逸的捷径。但意外却是来得那么突然与沉重,在新婚后的第二年,丈夫张杨因鼻咽癌放化疗留下的后遗症日趋严重,并使得听力、语言能力和吞咽食物的能力都迅速衰退,以致现在已经完全失去听力,退养在家中。就是在患难之际,妻子王永菊一面多方打听名医帮丈夫治疗病症,一面悉心照顾家中老人与丈夫,她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面对丈夫日趋衰弱的身体,王永菊始终对丈夫不离不弃,悉心照料。对她而言,每天下班回家能看到丈夫把食物顺利地吞下去,不噎着、不呛着,就是她最大的安慰。她时常开导丈夫,让丈夫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丈夫张杨也非常支持妻子的'工作,在家里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好女儿,自己生活上的琐事从来不让妻子操心,因为丈夫失去听力,那一张张的小纸条成为夫妻俩传达信息和交流情感的纽带。几年的时光,妻子王永菊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压力,是她,支持着丈夫、支撑着家庭。结婚至今十一年,是十一年的坚守,王永菊,用美好的心灵再次诠释了爱心、善良的真实含义,谱写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曲颂歌。面对新婚丈夫的病患,是逃避,是利己,也许会有多种选择,每种选择,也都会找出各种理由,然而正是由于王永菊这种天性的爱心和善良,愈加彰显出人性的光辉!十一年来的坚守,王永菊始终没有放弃过,面对长期病弱的丈夫,不抛弃,不放弃,敢于直面艰难困苦,做到一时容易,长期坚持确实很难。正是王永菊这种默默的坚持,愈加突显出人生的壮美!
     三、互敬互爱,尽心尽力 
    王永菊精心照顾丈夫,更是细心的照顾着公婆的起居,她知道丈夫的病对年迈的公婆打击有多大,尽管自己背后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但是只要面对二老的时候都是笑嘻嘻的,经常给老人讲笑话逗他们开心,经常劝说老人,说开心话,讲大道理,她对二老说:“医学越来越发达,什么病都会有治理的办法的,张杨的病一定会治好的。”十多年来她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善良及对家人的爱,将这个幸福温暖的家维护和经营着。
    在生活上相濡以沫,对待家庭和老人,王永菊也是分外的用心和孝顺。张杨生病住院期间,妻子王永菊独自一人在医院照顾,不让家中的二老担心和操心,还经常打电话安慰他们。二老为了给王永菊减轻负担,除了料理好家中的所有事务以外,还尽心尽力替她照顾好女儿。一家人互敬互爱,其乐融融。
    相依一世、相知一世,这就是和张杨的爱情写照,一对风雨同舟的终生伴侣,一个充满温情的幸福家庭。
  ;

7. 家风淳朴家庭事迹材料

 家风淳朴家庭事迹材料(通用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用到过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拟起事迹材料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我整理的家风淳朴家庭事迹材料(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风淳朴家庭事迹材料1    父辈们文化水平不高,但其身上散发出的精神,影响着大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友爱和谐、温馨和睦......几千年的中华传统美德,经过言传身教,在这个家庭中一代一代的传承着。
     一、中华美德、言传身教,代代相传。 
    父亲刘毓明30多岁时患脑瘤,双目失明,全家生活的重担全压在母亲黄祖秀一个人身上。在外劳作维持生计、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脑瘤失明的丈夫和幼小的孩子,从此母亲起早贪黑的身影在刘联庆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母亲的言传身教也影响着刘联庆,尽量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为母亲分担
    生活的压力。直到刘联庆的外公去世,后来,外婆患上老年痴呆,一些常人认为比较简单的事到老人那,总会乱七八糟,但母亲从不指责外婆,甚至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一有空闲就带着老人出外晒太阳、接触大自然,直到外婆离世。
    1962年,父亲双目失明,手术时,医生曾断言,父亲最多只有20年生命。母亲没有放弃、没有退缩,毅然挑起重担,咬着牙,坚持着。手术至今,已是五十多个春秋,是母亲的坚持和精心的照顾,父亲打破医生20年的生命判决,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现在,刘联庆的父、母亲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身体日益老迈。但母亲却不愿为儿女添麻烦,仍然自己单独住,这成了刘联庆的一块心病,在爱人支持下,一家人坚持做老人的思想工作,终于说服老人,将其接到身边。
    想到老人年纪大、牙不好,刘联庆一家改换了饮食习惯,饭菜尽量选纤维少的,切得小小的,烹调得软软的,气候变化时,及时为公婆添置衣物,置办生活必须品,尽力适应老人,以使两老能够颐养天年。刘联庆的两个女儿在这种家庭的氛围和言传身教中,也将这种美德传承,对爷爷奶奶非常孝顺,帮助两老做力所能及的事,怕两老孤单,放学回家总会给两老讲学校发生的故事。
    刘联庆现在的家庭关系非常融洽、和谐。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理解、支持和帮助,从未发生争吵、打闹情况。当夫妻间意见不一致时,总是按照摆事实、讲道理的原则,心平气和地解决分岐,取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媳妇心系婆婆,婆婆理解媳妇,嘘寒问暖。
     二、教育是立身之本 
    让孩子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立身之本。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母亲黄祖秀没有因为困难而让孩子们辍学,更没有重男轻女,母亲深知没知识没、文化的危害,常嘱咐孩子要好好学习。正是母亲的开放思想,在刘联庆姊妹中,培养出三个大学生,五个大专生。
    因为传承和现实的需要,刘联庆在孩子的教育上舍得投入,宁愿自己少吃、少穿,也不能少了孩子的教育投入,生活上要粗放,精神上要细腻,成为了刘联庆家庭的又一个生活理念。
    大女儿在古筝和英语上有天赋,为了能让孩子有一个较高的接受教育平台,2000年,全家东拼西凑四万余元让大女儿到贵阳上学,接受古筝学习及英语培训,多方位提升孩子综合素质。没辜负大家的希望,现在,大女儿古筝已过九级,去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心理健康,快乐的成长。
    小女儿从小好动,为培养孩子的耐性,三岁时开始送孩子学习钢琴,母亲每天抽时间陪伴孩子练琴。遇到省、市举办的青少年器乐大赛,都积极参加。经过努力,小女儿2010年考过钢琴十级。多次获得省、市青少年器乐大赛金奖、银奖和“毕节市优秀团员”荣誉称号。
     三、真心付出,共创和睦家庭 
    对于现在的家庭,我感到非常满意,家庭成员之间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的关系都相当和谐,是一个真正和睦的大家庭。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局面,总结起来就是:真心付出、真诚相待、换位思考、包容谦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互动的关系,只要大家能做到一个“真”字,少一点私心,多一点公心,一定能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
    家风淳朴家庭事迹材料2    手握公权,只一心为民,从不私用,从不让家人沾权力的光,不用公权为家人换取任何好处,这对领导干部来说是极为难得、尤为可贵的。然而,焦裕禄、谷文昌等共产党人却做到了,而且坚持了一辈子。
    焦裕禄对子女要求极为严格,从不给子女“特殊关照”。三女儿焦守云在回忆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当年大姐毕业以后要工作,母亲就问父亲怎么安排,父亲说,一个选择是在机关打扫厕所,一个选择是去咸菜厂当工人。”母亲听了很高兴,觉得当工人很不错。没想到焦裕禄竟要求女儿不但要在咸菜厂干活,还要挑着担子在大街上卖咸菜。“当年大姐是一个大姑娘,脸皮薄,父亲又是县委书记,怎么也想不通。”僵持了很久,焦裕禄说,那我和你一起卖咸菜。“这样才做通了大姐的思想工作。”
    在焦裕禄的影响下,妻子徐俊雅也对子女严加管教。兰考刚兴装电话的时候,在乡里工作的儿子跃进兴冲冲地也打算在家安一个,没想到徐俊雅坚决不同意:“你装个电话,是不是打算在家遥控办公呢?一乡之长你不走村串户,怎么了解群众的想法和困难?”最小的儿子保钢参加工作的时候,徐俊雅坚决让儿子到汽车修理厂当临时工……桩桩件件,折射出焦家的清正家风。
    “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是谷文昌对子女的一贯要求,他的5个子女在工作、生活上没有得到过任何“特殊照顾”,哪怕是政策允许的事,谷文昌也不替子女“争取”。
    1976年,谷文昌的小儿子谷豫东高中毕业,最大的愿望是到工厂当一名工人。当时谷文昌夫妇已经是花甲之年,按照政策可以留一个子女在身边工作。谷豫东向时任地区革委会副主任的谷文昌提出留在父母身边,谷文昌沉默许久,还是劝他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谷文昌说:“我是领导干部,不能向组织开口给自己孩子安排工作,不然以后工作怎么做呢?”
    而谷文昌的女儿谷哲慧从一名临时工到转正则花了15年的时间。1963年,谷哲慧高中毕业进了县财政科当临时工。她人很老实,穿着打补丁的裤子,能吃苦,下乡就睡地铺,旁人根本看不出这是县委书记的女儿。1965年,谷文昌调任福建林业厅副厅长,有关部门提出要将谷哲慧转为正式工,随谷文昌一起去省城。谷文昌坚决不同意,他说:“组织上调的是我,不是我女儿。”此后,谷哲慧还有多次机会转正,都被谷文昌“叫停”,直到1979年才转正。
    谷文昌对子女要求严格,对妻子同样如此。谷文昌的爱人史英萍是一名南下干部,新中国成立初和谷文昌一起来到东山,当时是县民政科科长,1952年转薪时定为行政18级,在此后30多年的工作中,她的职务、工资级别都没有提升过。
    谷文昌对自己和家人异常严格的家风,在有些人看来显得“不近人情”,而正是如此,谷文昌在百姓心中树立了一座丰碑。
    家风淳朴家庭事迹材料3    在宝山乡宝山村宝山屯有这样一户人家,25年里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处境,家人始终和和睦睦,被当地传为一段佳话。
    一走进宝山屯,就能看见一座砖瓦房,养满鸡鸭的院子虽然看似拥挤,但被收拾的干净整齐,走进房子,窗明几净,各种家电一应俱全,一位年近80的老人正坐在炕上看电视,这便是高洪梅的家,炕上的老人是高洪梅的公公。每当有人与老人谈起儿媳妇的时候,老人总是得意的说:“洪梅嫁到我家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跟我们老人红过脸,早些年条件困难,有好吃的,洪梅他们三口人从来不舍得吃,都留给我吃,我体不好,洪梅就借钱带我看病,买补品,跟我的亲女儿一样。虽然我现在去讷河老儿子家生活了,但每年春夏,我都会回来,要不太想他们了”她叫高洪梅,今年46岁,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她依托科技致富,用贤惠关爱家人,用善良和正直帮助邻里乡亲。
    1990年中专毕业的高洪梅和丈夫朱振喜结连理,两人是中专的同学,青梅竹马,婚后便定居在了宝山村宝山屯,刚结婚的时候,家里条件特别困难,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结婚的婚房都是借住在别人家,平常就吃馒头咸菜,夫妻俩现在回想起过去的日子,依然眼中饱满泪花,那真叫一个苦啊。但是苦难并没有打倒高洪梅夫妇,小两口借钱承包了几亩农田,开始种植黄豆,她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回家还要洗衣做饭,日子虽然辛苦忙碌,但是小两口却乐在其中。可是现实没有想象的美好,那一年的黄豆遭了病,收成一落千丈,不但没有赚到钱,欠的.债务也没有还上,雪上加霜的是高洪梅的公公生病急需人照顾。面对这些困难,高洪梅没有退缩,她仍然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她安慰受打击的丈夫,同时把公公接到自己家里来赡养。秋去冬来,为贴补家用,高洪梅和丈夫朱振上山砍柴,再用爬犁拉到山下贩卖,黑龙江的冬天漫长而又寒冷,最低温度可以达到零下30多度,漫天的大雪,刺骨的寒风,都没有阻挡住高洪梅对家人的爱,她用自己的双手,靠着卖柴解决了冬天家人的温饱。那个冬天高洪梅白天砍柴卖柴,晚上回家给公公洗脚按摩,换洗脏衣服,夜深了,等公公熟睡后,她还要和丈夫研究大豆的栽培技术,希望来年的收成可以好一些。就这样,一年过去了,1991春节过后,高洪梅怀孕了,即将为人母的她,高兴之余多了一丝担忧,孩子出生后会不会有好日子过,黄豆能不能丰收,公公的病能不能好起来。但是很快,她就重整精神,重新振作,因为她知道只要努力的生活,一切都会变化的。果然,黄天不负有心人,在高洪梅的悉心照料下,老人的病康复了,身体变得硬朗起来;在乡农技人员的帮助指导下,大豆也有了好的收成;1991年是难忘的一年,因为这一年,高洪梅和朱振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一个健康的大胖小子,夫妻俩给孩子起名朱小磊,希望儿子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随着小磊的长大,高洪梅家的日子也有了起色,盖了新房子,虽说房子不大,但那也是属于自己的窝,自己再也不用住在借来的房子里了。生活好了,有人劝高洪梅再生一个孩子,一儿一女凑成个“好”字,但是高洪梅没同意,她说:咱们得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一家只生一个好,把这个孩子培养成人,让他受教育,长大后回报社会。这是高洪梅的心声,也是高洪梅的理想,她为这理想努力着。她在种地和照顾老人、孩子之余,开始饲养鸡鸭,起初搞养殖只是想用鸡鸭蛋给老人和孩子补补身体,但是后来她发现,乡里的饭馆,都是从农户家购买鸡鸭,往往还供不应求,她决定把规模扩大,由原来的几只,发展到了几十只,这样既保证了家人的健康,又补贴了家用。1998年农村集体分地,高洪梅家的农地变多了,种起来没有原来那么轻松了,往往要在地里一呆就是一天,远在讷河的小叔子一家看到嫂子的辛苦,决定把老人接去讷河照料,但是高洪梅不肯,在小叔子和老人的一再要求下,最终达成协议,每年的春夏两季老人要回来高洪梅家,让高洪梅继续尽孝道。很快小磊到了上初中的年纪,宝山乡没有初中,要读书只能去县里上学,那意味着家里的开销又要变大了,很多人劝高洪梅,小孩子读完小学,认识几个字就足够了,别念什么初中了,下地干活,还能给你搭把手。高洪梅反对的说:我不仅要让我孩子读初中还要让他读大学,只要他想读,我就一直供下去。高洪梅抱着这个信念,种地,养殖,栽木耳段,日子是过的越来越红火,不仅给家里盖了大砖房,更把小磊培养成了大学生,去年小磊顺利从大学毕业,现在成为了信用社的一名工作人员。而高洪梅仍在努力着,劳动着,她要让好日子一直继续下去。
    家风淳朴家庭事迹材料4    这是一个祖孙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互敬互爱,和睦平等,母慈子孝;夫妻遇到事情主动商量配合,互相关心扶助,理解沟通,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这就是汪顺土和王春梅的家。世间万物因和谐而美丽,因和谐而温馨。社会是这样,家庭也是这样。他们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他们是万家灯火中最平凡不过的那一盏,但他们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和宽容努力创造自己的生活,守护着最真实的>幸福。2014年,汪顺土王春梅家庭获得上饶市最美家庭提名奖。
     一、相互理解和支持,共建幸福乐家园 
    汪顺土与王春梅于1997年结婚,夫妻两18年来在生活中相互照顾、相敬如宾,相互信任;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取长补短,遇到困惑相互开导、相互帮助,有困难共同面对,出了问题共同协商解决,成为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妇。汪顺土,1971年10月27日出生,1991年7月登上三尺讲台,至今已有25个年头,在25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始终坚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学生团结同事,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深受学生的喜爱,家长的信任,并赢得同事、领导的认可。
    在农村,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给孩子的学前教育是不系统、不专业的,而且现在有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看护和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于是,深受丈夫园丁情怀感染的汪春梅萌生了办幼儿园的想法。2006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她开办了李宅乡贝贝乐幼儿园。这些年来,靠着他们勤奋的双手和对孩子们的满腔爱心,幼儿园渐渐走上了正轨,众多的留守幼儿在这里得到关爱与欢乐。
    除了事业上的进步,他们的家庭生活也非常温馨幸福。最让汪顺土欣慰的是,婆媳关系这个千古难题,在他们家却不用烦扰。18年来,他的妻子从未与公婆拌过嘴红过脸。他的母亲今年63岁,父亲67岁。2008年父亲患了脑溢血后,留下了后遗症,半身不遂,瘫痪在床。父亲出院后,他们便把两位老人接到家里一起生活。汪顺土是个大孝子,为了使半身瘫痪的父亲能尽快恢复健康,他不惜代价四处寻医问药。不管工作多么累,压力多么大,他都坚持每天下班后为父亲按摩手脚,帮助父亲做运动。他使出浑身解数,让父亲能早日独立行走、自理生活。看到丈夫那么累,王春梅疼在心里,她在忙完了幼儿园的事情后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抢着为公公端饭送水,以尽儿媳的微薄之力。苍天不负有心人.值得庆幸的是,在两夫妻六年如一日的悉心关照下,汪顺土的父亲如今已经能够左手拿勺吃饭,拄着拐杖去遛弯了。
    汪顺土的弟弟2000年在外打工时落下了一身病,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今年已37岁还单身一人。于是,王春梅与丈夫商量,把小叔子接到家里,悉心照顾。现在他们家祖孙三代互敬互爱、其乐融融。
     二、携手创办普惠园,热心公益报社会 
    汪顺土经常对妻子说,和谐家庭不但要求在家庭中家人和睦相处,在社会上也必须做一个对社会有益,追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文明公民。因此,无论是他单位号召爱心捐赠还是同事邻里有困难,他们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有一份爱心相送,积极参与社会捐献爱心活动。2012年,宗儒源头的小宇杰不慎烫伤,需要多次作植皮手术,医药费不少于八万元。这简直是给本来就贫穷的农村家庭一个致命打击。汪顺土夫妇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四处奔走相告,呼吁兄弟园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小宇杰渡过难关。仅第一次便为小宇杰募捐一万八千多元。如今小宇杰已基本恢复健康,又来园里上学了。汪顺土两夫妻商议,每学期都为其减免保育费,且在生活上处处关心照顾小宇杰,让他忘记痛苦,快快乐乐,健健康康的成长。
     三、爱国守法懂诚信,为梦汇聚正能量 
    在日常生活中,汪王俩夫妻积极维护社会公德,诚实守信,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公共秩序,维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主动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他们积极执行居委会有关规定,配合居委会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他们主动向周围的人宣传法律法规知识,促进农村地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为实现大家共同的梦汇聚正能量。
    在汪顺土看来,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只有做到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这样才是真正的和谐幸福的家庭。汪顺土认为,能在同一屋檐下共度一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所以他经常告慰自己要懂得知足常乐,善待自己与家人,而他的努力也让他收获了幸福和温暖。他希望每一天都增加一个最美家庭,使得人与人之间相处得更加和谐。
    家风淳朴家庭事迹材料5    张巧云,女,1985年7月出生,繁昌县新港镇克里村大克组村民,中专文化,家庭人口6人,该同志在“五好文明新家庭”的创建中,以形式多样的行动,不断增强家庭美德建设,体现了时代特征。在日常言行中,她爱国守法,模范遵守廉洁家庭行为公约,使家庭成员有较强的廉洁意识、法律意识及自警意识,尊老爱幼、团结邻里、互助亲朋,热心公益,在邻里有较高的群众威信,并是邻居的学习榜样。
     一、自主学习,提高廉洁家庭认识 
    张巧云同志她刻苦学习,在中专文凭的情况下,毫不放松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在2010年,她自己报名电大培训班学习和积极参加繁昌县2011年度举办的青年妇女创业培训班。创业培训班学习回来后,她主动找到了村妇女主任乐凤梅同志积极协调,于2011年9月16日在村人口学校开展了一次妇女创业的相关知识讲座,让全村更多的妇女对妇女创业的知识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为她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她还以学习先进典型的氛围在邻里开展了“家庭助廉”活动,自觉当好反腐倡廉的宣传员,有效地促进了“家庭助廉”活动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村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良好家风的一个重要举措,营造出一个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家庭环境,在全村树立了廉洁家庭的良好形象。
     二、尊老爱幼,家中模范 
    张巧云同志是一名家庭主妇,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作为媳妇,她恪尽孝道,对老人嘘寒问暖,还经常陪伴老人谈心,做她们精神上的支柱;作为母亲,她慈爱但不溺爱,在照顾好孩子生活的同时,还担负起教育孩子成材的重任;作为妻子,她是“贤内助”的最佳代言人。张巧云同志不论做什么事情,她都充分发挥女能人的本色,处处以身作则,在完成自家农活的同时,只要邻里有锁碎的事务,她都能及时的出现。
     三、积极响应计生号召 
    在国家大力提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政策的影响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育思想观念不断改变的大背景下,张巧云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主动放弃生育二孩,领取了光荣证。洪村组滕小胜、李思强夫妇,虽然家里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但总想再生个儿子,张巧云得知后主动陪着村妇女主任上门做通了她们夫妇的思想工作,放弃生育二孩,落实了长效避孕措施。在村里她积极协助村计生专干向育龄妇女宣传:“以婚育新风进万家为主线,利用人口学校、宣传标语等形式”,在村形成全民宣讲文明生育文化氛围,有效地促进家庭和谐、邻里互助、移风易俗的新风尚。
     四、热爱公益事业 
    走进平坦洁净的水泥进村路上,村党组织书记陈兴华说:“多亏了张巧云同志,前两年来村民存在的‘垃圾乱倒、污水乱泼、柴草乱放、粪土乱堆’等现象,已逐步退出人们的视线……这里也有张巧云的一份功劳啊!平时能积极主动与村干部一起教育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家庭卫生习惯,不“乱搭乱建、乱丢乱扔、乱堆乱放”,自觉维护房前屋后和公共场所环境卫生。她还经常和村保洁员一起清扫村道两旁、村庄周围、水塘周边和房屋周围的卫生死角,还根据村里的自然条件,进一步抓好绿化美化工作,引导邻里从美化家庭环境、提高家庭文化品位入手,自觉树立与时代发展相符的新思想、新观念,更加自觉地参与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五、协调发挥组织优势,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在新形势下她积极配合村妇代会和团组织的领导,促进和活跃农村妇代会团组织的工作,积极参加村妇代会组织的文艺演出慰问敬老院的老人们,丰富了敬老院老人们的业余生活。村开展综治维稳工作中,她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新农村环境,面对赌博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在春节赌博已经成为农民休闲时间里主要的“娱乐”活动。她和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普法宣传,自愿做治安的耳目,勇于担负起公益宣传的责任,她经常陪同村干部一起大力宣传国家禁赌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教育广大村民自觉抵制和检举赌博行为,有效地强化了警示效应、提高了生活质量。
    该家庭在家庭及周围群众中广泛开展亲情助廉教育活动,能积极投入到廉洁家庭创建活动中,发挥了表率作用,将家庭助廉教育活动工作具体化、形象化、实事化。充分发挥了把家庭助廉活动引入到精神文明建设中,用榜样的力量推进了家庭反腐倡廉的前进步伐,为“端正党风政风家风,共建廉洁和谐平安”做出积极的奉献!
  ;

家风淳朴家庭事迹材料

8. 好家风的名人经典故事

梁启超全方位爱子女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2、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3、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xx军长和宁夏xx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xx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xx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